建筑公司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吗?

2019-05-22 15:28 来源:网友分享
6584
对于建筑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劳力成本了,那么如果建筑公司取得了成本发票,那么可以抵扣吗?下面会计学堂小编为大家介绍建筑公司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吗这个内容,对这个有疑问的,可以点击下文阅读!

建筑公司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吗?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营改增”后建筑业适用11%税率,与现行营业税3%的税率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理论上讲可以通过进项抵扣降低税负,而且建筑业可以抵扣的项目很多,比如钢材、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以及运输费用等。但由于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建筑业进项抵扣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人工费无法抵扣,而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费支出占总成本的20%左右;

二是部分建筑材料供应商为小规模纳税人甚至无证经营户,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是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商品混凝土可按简易办法纳税且适用3%的征收率,而建筑业销项适用11%的税率,进销税率相差达8个百分点;

四是层层转包、工程项目垫资和中标下浮等问题也是影响建筑业进项抵扣的重要因素。

建议规模较小或具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建筑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简易办法纳税,适用3%征收率。建筑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尽量与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货方合作,争取抵扣更加充分。

营改增后建筑行业普通发票可以抵扣吗?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减税负、调结构、优税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营改增有利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营改增后对企业税务管理、经营管理模式及财务管理方向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与风险,必须加以重视。

1、如何最大限度取得进项抵扣

一是难以取得可抵扣增值税发票。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工期比较长流动性大、施工区域广泛、建筑用材料品种丰富等持点,而且很多建筑材料都有是就地取材,而且某些环节经常存在区域垄断经营的状况,这些供应商很多是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他们甚至于不能出具合法的票据。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也普遍存在由建设单位提供材料和动力给建筑企业并以此抵扣工程款,而采购的原始发票归建设单位。因此会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取得有效的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建筑公司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吗?

二是进项抵扣不足,如商品混凝土可按简易办法纳税且适用3%的征收率抵扣不足且进销税率相差大;

三是专用发票抵扣不及时。增值税法规定,凭票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期最长不得超过180天。在建筑业实际中,由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材料供应商之间互相拖欠货款的问题,导致货款的结算期难以把握,无法及时取得可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是名称不一致不能抵扣,如跨地区经营在建筑业普遍存在,许多建筑业务都是由建筑企业的分公司承接或者实施,设备和材料由分公司自行采购,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法人名称不一致,导致建筑业分公司取得专用发票不能抵扣;

五是人工成本、融资产生的利息等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在建筑项目的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20%-30%,同时建筑业中的保证金、押金等带资垫资融资产生的利息、融资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不能抵扣。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税负。

针对上述种种,企业必须树立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和抵扣的观念,最大限度的合法有效取得和及时足额抵扣进项,提高抵扣率。要加强源头控管,从材料采购环节抓起,尽量选择有一定知名度、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业口碑信誉较好的供应商。对于甲供材料建议改为签订甲方、总包单位和供应商三方协议,供应商给总包方提供可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总包方开具同样金额发票给甲方,作为工程款的一部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负。

2、如何正确选择增值税计税方法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有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两种方法。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征收率3%);一般纳税人一般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税率11%),但财税36号文对于一般纳税人的建筑企业有三种情况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即以清包式方式提供建筑服务、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以及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规定采用了“可以”字眼,即可以选择简易计税,也可以不选择简易计税而是采用一般计税方法。

简单地看简易计税方法采用3%的征收率看似较低,但采取这种计税方法是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理清自已承接业务所需的材料等上游方能否最大限度的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自已承接业务的对象即下游方(如房地产公司等)对发票、材料设备供应等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影响报价、合作成败等自身与上下游方利益沟通、协商、博弈的可能程度来统筹考虑作出真正对企业更为有利、更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的计税方法。

一般来说,承接业务对象的下游方是般纳税人且采用一般主计税方法的,自身也理应采用一般计税方法。

涉及具体:

一是对清包工来说,由于仅有少许的辅料能取得进项税,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其税负比较低。

二是甲供工程,规定中的全部或部分采购即采购比例没有具体明确,但比例的高低对建筑业的税负影响是巨大的。通常在甲供材料较少时,应选择一般计税方法,这样既保证与甲方工程报价的优势,又可以保持较为合理的税负;当企业取得的进项不充足或为取得进项付出的管理成本较大时,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可以降低税负。

三是对老项目要可根据项目的具体完工情况核算后作出有利选择。老项目一个关键点就是合同开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如果老项目的支出大多已经完成,建议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如果老项目的支出大多尚未完成或只是刚刚开工,还未真正发生材料等方面的购进或发生极少的购进,则不一个定要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可能选择一般计税方法会更有利。

3、如何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建筑业营改增,改变的不仅是交税方式和财务核算,而是从招投标、采购、财务、销售等各环节对企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影响,进而对行业链条生态带来深刻变化。

表现在:

一是工程预算编制复杂。营改增“后,由于在预算时并不能就何种材料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作出确定性判断,企业的税负是不确定的。使预算变得更为复杂,对预算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发票管理风险加大:营改增后,建筑业的下游企业(如房地产业更需要上游的建筑业开具的是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这样倒逼建筑业对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材料供应商更受青睐。建筑企业与下游的合作企业今后将就甲供、税负承担问题长期博弈;建筑业存在假发票、虚开发票虚抵虚列来达到避税目的。同时建筑业挂靠经营现象较为普遍,被挂靠方建筑企业提供建设资质,按照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并不参与挂靠方项目的经营活动。如果挂靠方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逃避纳税,违法责任仍然是属于被挂靠方。

三是财务核算责任增强。”营改增“后,财务人员面临新旧税制的衔接与税收政策的变化、核算模式改变与业务处理和税务核算的转化等难题。如果财务人员不提高业务素质、不认真研读税收政策、不熟悉增值税会计核算等,很可能会造成财务核算不合规,纳税申报不准确等风险。

为此企业要以税收新政为发展契机,切实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一是要统筹规划、规范运作。要根据税收新政对公司的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结算、产品项目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合理税收筹划,尽量与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货方合作,争取抵扣更充分,将影响税负因素降低到最小;

二是加强发票尤其是专用发票的管理,严格执行全国发票管理规定,确保专用发票开具真实与进项抵扣发票取得合法,切实防止虚开虚抵。

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提升核算水平。增值税政策性强且复杂、财务核算要求高,要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等,确保核算全面真实、合理合规合法,最大限度地享受“营改增”带来的红利。

建筑公司成本发票可以抵扣吗?上文小编介绍了这个是不能抵扣的,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大家应该了解了,还有疑问的,可以点击窗口咨询,在线老师答疑!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已认证发票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分录
    已认证发票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分录怎么做账?其实,按照小编老师的经验,关于企业已经认证的发票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应该是参考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具体原因和具体用途来做账的,相关科目则是将其计入对应的科目和应交进项税转出和未交增值税科目处理.更多与之进项税转出处理相关的账务知识都在这里,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
    2024-05-16 16
  • 营业收入是指实际收入吗
    营业收入是指实际收入吗?根据小编老师的理解,营业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的,因为营业收入本身是属于财务上的会计概念,通常包含企业符合收入定义的所有收入,而实际收入则是一个现金概念的,指的就是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或者等价财物的.所以小编老师将会通过下述文章内对此营业收入和实际收入内容进行阐述,希望对你们学习有所启发.
    2024-05-23 13
  •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属于什么科目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属于什么科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不属于任何的会计科目,因为这个本身就不属于会计科目范畴之内的概念;在资产按照流动性区分时会将其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而非流动资产里面包含了其他非流动资产,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是属于这个科目的.关于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概念的会计知识都在这里,欢迎你们来学习.
    2024-05-25 7
  • 电子版普票如何网上领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使用纸质发票,而是选择使用的电子发票来处理日常的工作,电子发票有电子版普通发票和电子版专用发票之分,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使用的是电子版普通发票,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一下电子版普票如何网上领.
    2024-05-30 3
相关问题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